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(記者 路強)背景提示 根據《2017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》顯示,“在外出農民工中,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7.3%,僅次于制造業。”農民工作為建筑業的磐石基礎,項目建設從開工到竣工約80%以上的生產力都是由農民工承擔,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仍時常發生。
網絡圖
每到歲尾,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總會見諸報端。如何破解這個“老大難”問題,全國政協委員、陜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義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不能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要通過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、推進建筑市場規范發展來解決根本問題。
對于農民工工資拖欠的成因,張義光認為其比較復雜,包括幾個方面:建筑行業履行施工合同時,即使建設單位不拖欠工程款,也僅只按約定俗成的80%比例進行付款,導致農民工工資無法足額支付;在施工過程中因圖紙變更、材料價格、人工費等分歧使建設單位、施工企業與勞務公司之間工程款結算糾紛頻發,導致農民工工資無法及時支付;由于建設單位資金不到位,包括政府投資項目,不得不墊資施工,導致勞務公司無力支付農民工工資;個別勞務公司法人或班組負責人存在惡意拖欠現象,而施工企業無法有效監督農民工工資支付。
談到具體的解決辦法時,張義光建議,首先要嚴格履行項目報審、批及施工許可制度,加強投資審查、概預算管理,確定籌資比率,對資金不到位的項目不得開工,從源頭上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。其次要建立誠信機制,明確主體責任,減少過度維權,打擊惡意討薪,避免形成職業討薪者。另外,要加大勞動監察對勞務企業在勞動合同、工資發放、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日常監督力度,促進勞務企業規范管理。
此外,張義光還呼吁,繼續加大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及救助體系的建設力度,制定適合建筑業農民工流動性特征的養老、醫療、工傷、失業、住房等管理辦法,著力解決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后顧之憂。
針對建筑業農民工來源廣泛,成分復雜,人員變動頻繁,用工隨意性大;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上崗前多數未接受正規培訓;不愿簽訂勞動合同,導致管理難度增加等現狀,張義光還建議積極推進建筑勞務用工制度改革。堅持政府引導、行業指導、企業主導的原則,進一步加大在稅收、社保、培訓等方面的政策引導及資金支持力度,通過勞務孵化、培訓、用工三大平臺,整合、優化建筑工人隊伍及專業作業企業,逐漸由低層次的體力型、數量型向高層次的技術型、質量型轉變。培養勞務作業領軍人物,鼓勵與建筑施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,進而不斷提升專業作業能力。在逐步完善的管理體系下,引導小微勞務企業、建筑工人作業班組向專業作業企業轉型發展,促進專業作業企業成為建筑業的用工主體。破除不適應建筑工人隊伍建設要求的體制機制障礙,把經驗豐富、技術精湛的農民工吸納到企業來,推進建筑工人職業化建設,讓建筑業農民工在身份上向建筑工人轉型。
|